当前位置:  首页> 新闻中心

伊朗冲突波及供应链:采购经理的“信任焦虑”,该如何破局?

“凌晨4点,采购群突然炸了——供应商紧急通知:‘因中东航线临时关闭,原定本周到港的铝锭要延期15天!’”这是某制造企业采购主管@老周在朋友圈的深夜感慨。最近#伊朗以色列冲突升级#的新闻里,除了导弹轨迹,最让采购人心慌的,是评论区1000+条“供应链告急”的留言:“刚签的原材料合同,价格突然涨了20%”“海外供应商说战争不可抗力,要单方面解约”……

痛点共鸣:采购的“三重信任危机”

这次冲突暴露的,是采购行业的集体焦虑——当外部风险不可控,我们还能相信谁?
某供应链研究院的调研数据扎心了:78%的采购从业者表示“近3年供应商稳定性下降”,背后是三重信任困境:
❗️ “完美承诺”的陷阱:有些供应商签合同时拍胸脯“绝对按时交货”,一遇风险就甩锅“不可抗力”;
❗️ 成本波动的无力感:像金价近3个月涨跌超15%,采购时刚谈好的价格,第二天就可能被市场“打脸”;
❗️ 信息差的致命伤:小到查供应商资质,大到预判国际局势对原材料的影响,采购往往要花30%的时间“赌运气”。

专业破局:聪明采购的“3个信任锚点”

但我们采访了10位“零踩坑”采购高手,发现他们早有一套“反脆弱”策略——信任不是靠赌,而是靠设计

✨ 锚点1:用“透明化”代替“拍胸脯”
某电子厂采购总监分享过一个案例:他们选新供应商时,要求对方提供“近3年所有违约记录”。“一开始觉得太苛刻,结果对方不仅如实提交,还附上了改进方案。现在合作3年,交货准时率99%。”
关键动作:签合同前,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+第三方信用工具(如“安心查”)交叉验证,重点看“历史违约率”“涉诉记录”,比听口头承诺靠谱10倍。

✨ 锚点2:用“弹性”对冲“不确定性”
应对成本波动,某建材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:

  • 短期:和供应商签“价格联动条款”(如“若铝价涨跌超5%,双方协商调整”);


  • 长期:分散采购源(比如30%国内+40%东南亚+30%欧洲),避免被单一地区风险“绑架”。

✨ 锚点3:用“伙伴关系”替代“博弈关系”
深圳一家外贸公司的采购经理说得扎心:“以前总想着压价,结果供应商偷偷用次料。现在我们把成本结构摊开谈,一起优化物流、减少损耗,反而省了15%的总成本。”
底层逻辑:信任不是“我防着你”,而是“我们一起解决问题”。

价值升华:采购的终极目标,是“双向奔赴”

伊朗冲突终会平息,但采购的“信任课题”永远在继续。
对企业来说,好的采购不是“砍价高手”,而是“风险管理者”;对供应商来说,真正的竞争力不是“最低价”,而是“可预期的可靠性”。
就像那位愿意公开违约记录的供应商说的:“坦诚自己的不完美,反而让我们赢得了更多长期订单。


logo
京ICP备2022033741号-6 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草桥路1号院1号楼7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