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 首页> 新闻中心

企业AI采购总踩坑?3步避开90%的“无效技术”

“花300万买的AI系统,用了半年被业务部门集体吐槽‘不如Excel’。”上周五参加企业IT负责人沙龙,某制造企业CIO的这句话,让在场20多位采购负责人集体叹气。 
最近走访了10家企业发现:一边是老板喊着“All in AI”,另一边是采购回来的AI工具在仓库吃灰——企业AI采购,正在从“技术升级”变成“风险盲盒” 

痛点共鸣:企业AI采购的三大“隐形陷阱”

这次沙龙里,最扎心的不是踩坑案例,而是大家的共识:AI采购难,难在“信息不对等” 
某咨询机构调研显示,60%的企业采购AI技术后效果未达预期,背后藏着三大“坑”: 

❗️ “技术炫技”陷阱:供应商用“千亿参数大模型”“99%准确率”包装,实际落地时数据对不上、场景不匹配(比如用通用客服模型解决制造业售后问题); 
❗️ “成本黑洞”陷阱:初期报价低,后期数据标注、定制开发、运维服务层层加价,某企业甚至被“接口调用费”拖垮预算; 
❗️ “效果迷雾”陷阱:合同里写着“提升效率30%”,但没明确“哪个环节、如何量化”,最后成了“公说公有理”的扯皮现场。 

专业破局:企业AI采购的“3步验证法”

但并非所有企业都在踩坑。我们调研了15家“AI采购成功案例”(覆盖制造、零售、金融),发现它们都用了同一套逻辑:从“买技术”转向“买解决方案” 

 第一步:用“业务问题清单”替代“技术参数清单”
某食品加工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:采购前,由业务部门(生产、质检、销售)共同列出“最痛的3个问题”(例:“质检漏检率高”“订单预测不准”“客服响应慢”),再要求供应商针对每个问题提交“技术如何解决”的详细方案。 
> “我们不要‘能做什么’,只要‘能解决什么’。”——该企业IT总监 

 第二步:用“小范围试点”替代“签单即交付”
某连锁零售企业采购AI选品系统时,要求供应商提供“30天免费试点”:用历史销售数据跑模型,对比试点期与去年同期的选品准确率、库存周转率。结果发现,某头部供应商的模型在“小众品类”预测上甚至不如老员工经验,最终选择了更垂直的服务商。 

 第三步:用“可量化契约”替代“口头承诺”
某物流企业在合同里明确了“三重验收标准”: 
① 技术层:接口调用延迟≤50ms(避免系统卡顿); 
② 业务层:异常订单处理时效缩短40%(用历史数据对比); 
③ 成本层:首年运维费用不超过采购价的15%(防止后期加价)。 
“现在供应商上门,第一句话就是‘我们按您的标准来’。”企业采购负责人笑称。 

价值升华:AI采购的本质,是“解决问题的勇气”

回到开头那家“300万AI系统闲置”的企业,最近有了新进展:他们把系统拆解成3个模块,分别对接生产、仓储、售后部门,结合人工培训重新上线,现在库存预警准确率提升了28%。 
这恰恰说明:AI不是“万能钥匙”,而是“工具包”。采购的关键,从来不是选“最先进的技术”,而是选“最懂你问题的伙伴”。 

如果你也在为AI采购纠结,不妨问自己一句:“我是在买‘技术面子’,还是在解决‘业务里子’?”


logo
京ICP备2022033741号-6 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草桥路1号院1号楼717